「瞞天過海」!
一般人或許知道,「第三十六計,走為上」策,卻未必知道「第一計,瞞天過海;第二計,圍魏救趙;第三……等等」。
從「瞞天過海」到「走為上」,總共「三十六計」,計計皆好計,著著是奇招,的確是先人的智慧結晶,後人的文化寶藏,值堪世人引為謀略與借鏡!
「第三十六計,走為上」策的故事,發生在春秋末年的越王句踐時期,其功臣「文種」因為忽視了「鳥盡弓藏,兔死狗烹」道理,終於被迫刎劍而亡。反觀另一功臣「范蠡」,及早悟察到應該視時機「走為上策」,便帶著「西施」快速離開,總算逃過了越王句踐之魔掌,日後甚又經商致富,安渡餘生。
至於「第一計,瞞天過海」則發生在唐太宗時期,有一回,會暈船的唐太宗親率大軍,準備征討高麗,來到海邊,瞧見波濤洶湧的浩瀚海洋,一時間竟然怯懼於登船了。
軍中將領乃密謀對策,謊稱某位地方豪紳因感念皇上御駕親征,特別設宴謝恩,唐太宗聞之欣然接受,於是,君臣一行人果真歡喜赴約。
來到現場,但見彩色繽紛的絲綢布幔環室懸掛,四周可謂華麗無比;詎料,酒過三巡,開始天搖地晃,杯盤倒瀉,太宗使勁掀翻彩幔一看,突然發現,原來自己與大軍皆已在船上、海洋中央了。
「皇帝、天子」為「天」,此計遂稱作「瞞天過海」。
「瞞天過海」指的是使用偽裝手段,特意隱瞞真相,趁對方不知情時,出其不意地展開行動,讓人來不及防範,以完成某件事或達成某項目標,也引喻為欺騙手法高明。
出發點良善的「瞞天過海」可獲理解與寬恕,但以惡業為基的「瞞天過海」可就饒恕不得了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臺康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